过去几年,国内的O2O行业做成了“资金密集型”模式,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反馈,预计下半年将进入一个调整期。生活总是这样,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会打开一扇窗。传统快消、产品型O2O盛极而衰,而以在行、窝牛装修等为代表,更体现共享经济的服务型、体验型O2O开始风生水起。就以窝牛为例,分析一下新型O2O所反映的趋势。
窝牛可以说是一个装修设计师的Uber。创办一年,目前拥有40多个城市的5000多位设计师,对接500万装修用户,月度活跃用户近200万,还在快速增长中。窝牛装修的App刚发布了5.0版本,最新的优化,业主选择设计师更直观方便,设计师能量更大,还可以为业主提供设计、施工、建材家居导购、软装搭配套餐、售后保障、金融等一站式服务。
与传统O2O横向对比。传统O2O品类,从团购到外卖、电影票、洗车,等等,是高度同质化的服务。国内消费者普遍价格敏感,因此各大O2O平台和传统中国制造一样,走的是冲量、价格战和补贴的路线。短期内量是冲上去,但用户忠诚度较低,一旦停止补贴,就可能流失。结果竞争陷入囚徒困境,打车软件半年内烧掉了15亿元,然后……合并了。
而设计是高度个性化的,以装修设计尤甚。房子对于中国人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了广厦,装修提上议程,每天回家对着,要看很多年甚至一辈子,如果有一点不满意,别提多心塞了。
但顾客通常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是各种经验碎片的累积。如同职业人评价企业文化:我没法形容,但看见了就知道。因此设计师和客户磨合,是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设计师作了很多图来吐槽这事,干死甲方,每个设计师背后都站着一堆指点江山的神,等等。
与传统装修设计纵向对比,实际上传统装修设计主要针对机构用户,个人用户这块,并没有成熟的,甚至就没有市场。因为信息不对称。装修频次不高,通过传统渠道,专门做个人用户,很难维持固定的收入。设计师也不好意思,蹲在马路边上举个牌子,当然顾客也不可能对这样的设计师有信心。往往是专业设计师利用业余时间接活,赚点零花钱,在亲友的小圈子里传播,半卖半送,并非完全的市场化行为。
对于网络,这不是问题。就又回到上面的横向对比。传统O2O如同电商B2C,主要是用网络渠道替代传统渠道,胜在网络天然的效率,加上运营的效率。而服务型、体验型O2O必须先界定用户的需求,然后才考虑效率。
同理,窝牛App也有形似电商平台的用户评价体系,但本质颇不相同。电商平台的评价重在标准化的产品质量信息,所以打分就是越高越好,催生刷分、删差评等灰色职业。但仍然会出现体验偏差的问题,特别是女装。模特穿一个样,顾客穿另一个样。
窝牛的评价体系也有质量维度,但重在帮助发现和聚焦个性需求。需要就每个评价具体分析,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理论上,就像豆瓣书评、影评经常出现的情况,差评反而勾起特定受众的兴趣。随着案例的积累,将形成很多小众,与其专属设计师互相塑造。
窝牛的新版支持设计师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也是个性化的应有之义。过去个人装修普遍是将各个模块完全拆开,自己亲自设计、买材料,施工队只管施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省钱。但也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品质。
窝牛定位在装修,是一个比较适合发挥体验型O2O优势的品类。相对传统O2O冲量,装修够重,市场够大。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建材家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7242.9亿元,预计2014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市场规模达到40709亿元。
往深里说,反映了时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去买房看重的是使用功能、社会地位等,装修普遍品味不高且雷同。热播电视剧《奋斗》里,有句对白黑地漂亮:“给她三万,能装出十万的效果,但给她三十万,还是十万的效果。”
但是新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受过更好的教育,包括审美教育。也更有主见,不盲目地跟潮流。在这个新兴市场的另一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视朝九晚五的工作为宿命,选择SOHO的发展路径。设计师就是一份很适合SOHO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