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机会,原因就在于当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青睐“熟手”,而就业形势趋紧这一大背景也成为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的助推器。
近日,智联招聘网针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表明,57%的企业招聘官在招聘毕业生时,首先看实习的经历和表现。在人力资源部门眼中,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是“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学生。
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王晓军曾表示:“要在短短的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里对毕业生做出细致、准确的评估比较难,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则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潜力。公司如今把实习生项目作为‘最早期发现人才’的机会。”
更多的实习经历,就意味着更大的求职砝码。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实习机会变得并不那么容易了。
《北京日报》3月10日一则消息称,北京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6000个岗位收到了52331份申请。在已公布的见习岗位中,平均每个岗位收到约9份申请,其中1金融类岗位申请者竟超过200人。
另据新华网3月8日消息,在浙江工业大学体育馆举行的一场大学生实习见习岗位见面会,35家企业提供1400多个实习岗位,吸引了4000多名大学生进场应聘,火爆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就业招聘会。
有人说,应聘实习岗位已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是继高考、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之后的中国“第四大考”。特别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著名外企成为大学生竞相追逐的实习去向。
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日前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能获得实习经历的学生并不多。报告指出,与国外每个大学生平均实习2.7次相比,中国学生仅有11.7%有实习经历,其中包括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实习经历而找关系盖章却未真正实习的学生。
与此相对的是,9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四年中会实习2~3次;法国高校规定学生毕业前至少实习两次,才能拿毕业证书;德国80%的专业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才能毕业;日本一般大学本科生在大三春季开始,就会进入企业实习。
有学者认为,虽然当前政府为大学生提供了不少实习岗位,但并非长久之计。建立促进大学生实习、见习的长效机制,才是解决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还显示,目前我国仅有5%左右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为三资企业,且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75%以上从业人员的中小企业却很少对大学生开放实习机会,二级城市实习机会较少,二类三类学校学生更难找到实习机会。
据了解,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都有聘用实习生的习惯。在英国,很多高校设有“三明治课程”,与企业合作进行“学习+工作+学习”培养模式;在美国超过80%的企业聘用过实习生;在日本,超过47%的企业有使用实习生的传统。
有人提出,应让更多有条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向大学生开放实习岗位。中小企业也将因此吸收更多优秀人才,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也能起推动作用。
但由于当下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存在责权不明晰等问题,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以免承担巨大风险,而大学生也因此不愿意前往中小企业实习。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向前去年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或规章,如实习生工伤保险制度,为实习所涉三方提供一个法律依据。还有专家认为实习生属于特殊劳动者,应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
也有人担心,如果中小企业开放实习岗位并提供报酬,会不会给金融危机下本来就困难重重的中小企业带去更多负担。
07年8月“前程无忧”的一项调查则可以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打消这样的顾虑。调查显示,56.7%的学生在挑选实习机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该实习职位是否与专业对口;26.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实习机会太少,只要有机会就去,言下之意是基本不考虑任何因素;此外,考虑“实习报酬”与“实习路线、环境等硬性指标”的大学生分别仅有3.59%和5.19%。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态度上上也越来越符合社会需求。
帷幄咨询是我国专注互联网品牌营销落地执行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服务项目有:全网营销特训营、互联网品牌营销微咨询、互联网思维培训、互联网实效性定制培训系统;助力传统企业互联网品牌转型升级,让互联网思维更加落地,促进线上业务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