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热门外卖餐厅,在现实中却无牌无证、地址虚构,凭借网络接单外卖从黑作坊送出成了写字楼白领的午餐。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了这些黑心作坊,它们除了都具有无证经营、臭气熏天、脏水横流、厨房污迹斑斑等特点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这些黑心作坊都是外卖点餐网站的推荐合作商家。
团购之后,在线外卖迎来了新一轮的井喷,但是井喷一定会伴随泡沫,外卖O2O看上去很美——门槛低、明确的用户场景、功能强大且简单快捷,实际上做起来很苦很细碎,总结为一句话:外卖O2O,想说爱你不容易。
美好的“小确幸”
能够快捷、安全、优惠、靠谱地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这种“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对于每一个在繁忙都市奔波的人来说都很向往,正是这样明确的用户场景给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提供了跻身外卖O2O的理由。
中国餐饮业一直不乏美国的模仿者,团购上美团类Groupon,点评中大众点评似Yelp。今年4月,美国在线外卖网站GrubHub在纽交所上市,IPO当日股价一度上涨50%,市值一度超过40亿美元。GrubHub在纽交所的火爆也加速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对外卖O2O的挺进。
2013年底阿里巴巴推出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淘点点,几乎同一时间测试上线的美团外卖北京主站吹响了美团进军外卖O2O市场的号角,到2014年4月百度外卖隆重登场,5月大众点评以8000万美元入股“饿了么”并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享外卖领域的商户数据和平台流量,整合外卖服务。半年多来,互联网巨头们在外卖O2O图谱上的笔墨越来越浓重。
如果说巨头们在一段集中的时间里对外卖O2O攻势猛烈,那么互联网创业者在很久之前就开始了漫长的追求。早在2010年上线的生活半径主打“一定距离为半径的在线生活服务和交易平台”;一年后,采用B2B2C模式的易淘食上线;再到2012年上线,致力于“为餐饮企业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的零号线,三者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外卖维度切入。
要说这背后的逻辑,套用一位团购资深人士的话:外卖体量,真心不比团购小。随着团购的市场红利逐渐消解,互联网企业们需要寻求新的机遇。目前的主要玩家,淘点点、百度外卖有足够的金钱,但“由奢入俭难”,巨头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沉到线下的决心;美团网步调缓慢,怕届时亏损严重难以持续推进;而独立的外卖O2O网站死了一大片,活下来的如“饿了么”、“零号线”们基本都通过不同维度建立起了在外卖O2O领域的竞争壁垒。
外卖O2O的一地鸡毛
“小确幸”很美,但是文章开头的黑作坊事件一下把人们拉回了现实,毕竟“舌尖上的外卖”和身家性命休戚相关。
让我们来历数一下外卖O2O掉在地上的鸡毛:
核心痛点“快速送达”难满足。外卖O2O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赢在路上,外卖网站系统约定了45分钟、1小时的送餐时间,但面临着用餐高峰期等待时长、交通状况难预测、送餐地点分散路线难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快速送达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卫生状况堪忧。照片上诱人的美食,实际上可能是在居民区、板房、甚至是垃圾堆里做出来的,消费者看不到,工商系统管不到,卫生状况普遍较差。想必平台方对商户的入驻肯定有严格的门槛规定,但是一线人员的前端调查门槛却不能令人放心,诸如此次的黑作坊事件,难免让人联想到地推部队在具体执行时,为了业绩,大概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客单价过低。目前风生水起的饿了么,2014年外卖日均订单量按照10万单来计算,其年在线交易额超过12亿,计算下来平均每单的客单价不足33元,每单扣除掉成本所赚取的收益并不多,这对于一些选择自建外送团队的创业公司来说,因配送成本过高正日益显现出体力不支,客单价低决定其总体收益也很难短期暴涨。
餐厅与网站的矛盾。由于配送成本过高,一些力不从心的外卖平台将配送丢给了餐厅自己做,而有些线下餐厅在送餐给网站的线上客户时,会夹带电话订餐单页,希望客户能退回到原先电话订餐的方式,从而减少支付给外卖网站的佣金,餐厅与网站之间变成了对立关系。
此领域扩张缓慢。O2O业务都具有很强的本地属性,尤其是外卖O2O,需要捆绑线下一步步扩展,空有巨大的线上流量而没有足够的线下承接能力,难以保证长期发展。
巨头们有钱有资源,纷纷砸钱造平台,主要为餐饮企业提供流量;而创业者们则选择自建外送团队,保证服务到位。但不管是搭台子拉伙伴的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都不好过。
互联网群雄都被外卖O2O身后巨大的红利所吸引,站在风口上,要做成那头猪,但台风的确已经形成,到底谁能真正的进入风眼,从现在来看,格局还是一片混乱,各地为政的情况比较明显,这像极了当年的团购。
帷幄咨询是我国专注互联网品牌营销落地执行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服务项目有:全网营销特训营、互联网品牌营销微咨询、互联网思维培训、互联网实效性定制培训系统;助力传统企业互联网品牌转型升级,让互联网思维更加落地,促进线上业务更快发展。